主頁/學習指南/市場洞察/熱點分析/萊特幣減半倒計時!掃除加密熊市陰霾的強心針

萊特幣減半倒計時!掃除加密熊市陰霾的強心針

相關文章
2024.08.23 MEXC
0m
分享至


什麽是萊特幣?


起源


萊特幣創立於2011年。萊特幣源於比特幣,萊特幣的開發團隊根據比特幣的原始代碼,進行了特殊的修改。這樣的創新使得萊特幣可以在一些被限制的BTC網路中使用。

交易快捷


和比特幣相比,萊特幣的交易速度更快,出塊時間更短。一般而言,當BTC被交易時,一個區塊所確認的時間為10分鐘;而在萊特幣網絡中,一個區塊所需確認的時間只有2.5分鐘

公平「挖礦」


萊特幣和比特幣使用不同的挖礦算法,萊特幣採用Scrypt哈希函數,而比特幣採用SHA-256哈希函數。SHA-256算法簡單,導致GPU礦機、FPGA礦機、ASIC礦機在比特幣領域大行其道,礦廠、礦池完全壟斷了比特幣挖礦領域,個人用戶很難挖到比特幣。

萊特幣創始人李啟威先生認為:比特幣這種集中挖礦的行為,對於個人用戶而言有失公平,這可能導致某些組織或機構利用廉價的硬件控制整個比特幣網絡,同時也違背了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初衷。於是,他在萊特幣中引入了Scrypt算法。採用了Scrypt算法後,挖礦對CPU性能消耗極大、也需要極大的內存空間,因此大大拉升了挖礦的成本,讓礦廠礦池無法低成本挖到萊特幣,從而讓萊特幣較比特幣更為公平

貨幣數量


比特幣和萊特幣的流通貨幣數量都是有限的。比特幣的可用貨幣數量為2100萬,而萊特幣的可用貨幣數量為8400萬,後者是前者的四倍還要多。

什麽是萊特幣減半?


定義


和比特幣一樣,萊特幣的設定也是每四年減半。「減半」的全稱是「挖礦的獎勵降低一半」。這就意味著:減產之後,在相同的時間裏,礦工挖礦可以挖到的幣越來越少。比特幣和萊特幣的減半周期都是四年左右,也就是大概每過四年,挖礦的獎勵會降低一半。

「通縮模式」


「減半」屬於一種「通縮模式」:「通縮」的意思指某種貨幣的總供應量恒定;同時,發行數量逐年遞減。在當代銀行金融係統中,各國政府採用的貨幣機制屬於「通脹模式」,即貨幣會越發越多。如此一來,市場上的貨幣越來越多也就意味著某件商品越來越不值錢。生活中可能會遇見這樣的經歷:小時候一根冰棒幾分錢,但是現在呢,一根冰棒可能需要幾塊錢。但是,比特幣採用的是「通縮模式」,總量恒定2100萬,而且每四年減半。萊特幣和比特幣一樣,採用的也是「通縮模式」,總量恒定8400萬,每四年減半。「通縮模式」的好處在於:一定程度上,控制貨幣總量,隨著時間推移,能夠加大某種貨幣的稀缺性。單純從供需關係上說:物以稀為貴,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。

歷史上萊特幣「減半」


第一次「減半」



(圖片來源:CoinMarketCap)

  • 萊特幣第一次「減半」發生在2015年8月25日:當時,萊特幣的區塊獎勵50 LTC 削減到 25 LTC
  • 此次「減半」事件之前,幣價出現一個明顯的放量上漲的現象。但是,也跟隨著「減半」事件的發生,市場出現疲軟。從而使得「減半」事件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幣價波動。市場熱度消化之後,萊特幣的價格出現了一個長時間的波動上升的階段。

第二次「減半」



(圖片來源:CoinMarketCap)

  • 四年後,即網絡係統中編碼的840,000塊後,第二次獎勵減半發生在2019年8月5日。此次活動將礦工的獎勵25 LTC 降低到 12.5 LTC,這亦是礦工今天可獲得的獎勵數量。
  • - 與四年前的「減半」類似:「減半」作為一個熱點事件,在來臨之前,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入場持有萊特幣。當事件結束之後,幣價恢復到至少半年之前的水平。但是,萊特幣的交易量仍然活躍。下一年(2021年)伊始,便迎來暴漲,漲幅超過200%。最高超過320$。

第三次「減半」



(圖片來源:CoinMarketCap)

  • 萊特幣將在2023年8月2日迎來第三次「減半」。
  • 由於減半效應,萊特幣的價格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減半的時候均有不錯的表現,這引起了投資者的極大興趣,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第三次減半。
  • 在第三次「減半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,萊特現貨價出現一個緩慢下跌調整的表現;近一日的價格有緩慢回升,交易量也有緩慢拉升。

寫在最後


  • 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,很多投資者和機構均開始關注加密貨幣的長期潛力。這些資本對減半事件產生了影響,加強了投機資本對加密貨幣的關注程度,並對參與者的預期形成了反饋。因此,在市場中出現減半敘事行情也是很常見的。
  • 同時,對於萊特幣「減半」事件對市值的影響並不能作為絕對的規律來看待,因為造成價格波動的原因有很多,只能說減半對於其價格的影響算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。
  • 幣市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期望MEXCers充分學習交易,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抗風險能力,在遵守「買方自負」的原則上:理性投資,享受交易。

文獻